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駐吉中直有關部門、單位: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發〔2021〕4號),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生態強省,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能源體系、政策保障體系,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建立健全我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retiyishu、碳中和工作,推動我省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結構、運輸結構、貿易結構持續優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推廣,工業、農業、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進一步升級,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碳排放強度大幅降低,生態環境日益改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能源體系、政策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台階凱發K8國際首頁。,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吉林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三)加快工業綠色生產。推動鋼鐵、石化、有色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從源頭減少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組織工業企業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設計產品,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鼓勵汽車、電子電器、建材等行業重點企業,打造貫穿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綠色供應鏈。引導廢鋼鐵、廢動力電池等領域再制造企業規範建設,推薦重點企業進入國家規範企業名單。推動長春寬城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和白山市、汪清縣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電力、鋼鐵、水泥凱發K8旗艦廳、石化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健全事前、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將排污許可制作為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核心制度,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管。強化工業生產過程中危險廢物管理。
(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實施糞肥沃土行動,支持糞肥還田。加強黑土地保護,圍繞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加強農膜污染防治,實施農膜回收行動。發展林業循環經濟,加快紅鬆資源綜合加工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推動10個紅鬆綠色產業基地建設,全面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節水,逐漸完善農田灌排工程體系建設凱發k8國際娛樂官網首選。。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創建活動,新建和提升一批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持續推進農藥、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增效,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綠色生產技術,提升科學用藥用肥水平。推廣漁業生態養殖,將養殖水域灘塗專項規劃納入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規範開展養殖發證登記。加強禁漁管理,在鬆花江等水域實施階段性、區域性禁漁。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做優做大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壯大“吉林大米”“吉林梅花鹿”“長白山人參”等“吉字號”品牌。
(五)鼓勵服務業綠色升級。持續開展綠色商場創建行動,推動商貿流通企業綠色發展。推進信息服務業綠色轉型,加快省內大型數據中心和網絡機房綠色化改造。推進會展業綠色發展,加強節能降耗新技術應用,推廣運用標準化、可循環、再利用會展工程材料。引導汽修、裝修裝飾等行業使用符合國家有關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產品規定的塗料、裝飾材料等。落實國家關于酒店、餐飲等行業塑料污染治理的目標任務。
(六)培育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推動吉林伊通經濟開發區、撫鬆工業園區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鼓勵中小型環保企業集中發展,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骨幹企業。大力推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鼓勵開發區、產業園區、重點行業、公共機構先行先試,開展吉林二道江經濟開發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園區試點建設。探索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七)推動園區綠色轉型。依法依規對產業園區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台,推動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2025年底前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retiyishu。加強化工園區認定管理,推動化工園區安全綠色發展。支持化工等產業園區、規模化企業集團規範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場所retiyishu,規範做好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和預處理工作。
(八)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優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車輛。聚焦綠色城市、綠色交通、綠色出行,支持一汽集團加快新能源定制汽車推廣及配套設施完善,深入實施“旗E春城綠色吉林”項目。繼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持續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加強跟蹤監測。鼓勵具備條件的大型物流企業開展網絡貨運業務。以連鎖商超、物流倉儲、電商快遞等行業為重點,積極推廣使用可循環、可折疊包裝產品和物流配送器具。
(九)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合理布局、規範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三級回收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等可再生資源利用,推動廢舊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凱發K8旗艦廳,構建城市可再生資源回收處理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動力蓄電池為重點,鼓勵有條件的生產企業加快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推動廢舊家電回收線上線下結合,支持回收企業採取“互聯網+回收”新型模式,通過自建回收網絡、微信平台等方式,實現網上預約上門服務。
(十)打造綠色貿易體系。積極優化我省貿易結構,充分利用國家進口貼息政策,引導企業擴大先進技術、成套設備、高端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加強出口政策支持,加大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加強綠色“一帶一路”合作,利用東北亞地方政府首腦論壇-環保論壇機制,推進智庫、環保組織、企業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十一)鼓勵綠色產品消費。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加大政府綠色採購力度,擴大綠色產品採購範圍。探索通過發放消費券、發票抽獎促銷等方式,鼓勵居民綠色消費。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依託省社會信用綜合服務平台,整合共享認證機構信用信息。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定我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實施方案。將能效、水效、環境標識、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等監管納入全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內容,加大對虛標綠色產品行為的打擊力度,並將有關行政處罰信息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十二)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制定出台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因地制宜指導地級以上城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扎實推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加快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嚴格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推進過度包裝治理。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車通行量。深入實施愛國衛生運動,組織各地廣泛開展以老舊小區、城中村等部位為重點的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持續開展我省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築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十三)加強節能重點工作。堅持節能優先,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格執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審查制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強化常態化監管,對不符合國家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三線一單”、規劃環評、產能置換、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的項目堅決停批、停建。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監管,推廣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及應用,完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持續開展節能監察專項行動和節能診斷服務。
(十四)推進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將新能源發展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考慮。充分發揮我省西部地區豐富的風光資源和充裕的土地優勢,利用魯固直流和“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等電力外送條件,全力推進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建設,打造吉林“陸上風光三峽”。研究制定《吉林省氫能開發與利用行動方案(試行)》,實施氫能開發利用工程,支持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國電投長春氫能源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入實施“氣化吉林”工程,依據規劃推進油氣管網和儲備設施項目建設,逐步形成“兩橫三縱一中心”的油氣管網。積極開展電力、煤炭、石油開採等多個行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範。
(十五)優化電力供應體系。利用東部水電資源,加快實施敦化等抽水蓄能電站工程,打造千萬千瓦級東北應急調峰保障基地。加大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落實國家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相關要求,嚴控大型煤電項目建設,有序開展老舊煤電機組等容量替代。統籌區域熱力電力供應保障需求,在縣級以上城市推進背壓熱電聯產機組建設。加大電力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推進全省負荷中心現代化智能配電網建設,提高自動化有效覆蓋率。持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
(十六)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條件成熟地區“廠網一體化”運行維護,加快建設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等區域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污泥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設施建設。支持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項目建設,提升危險廢物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開展危險廢物可追溯管理系統試點。推進現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加強醫療機構內醫療廢物的分類和管理。
(十七)加強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綠色發展,優化空間布局,加強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礎設施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深入貫徹綠色公路理念,推進新開工的高速公路按照綠色公路要求建設,鼓勵普通省幹線公路按照綠色公路要求建設。積極推進瀝青油皮等廢舊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加大項目建設中節能新技術、新設備推廣應用力度,對已建交通基礎設施實施節能改造。加強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實行綠色出行“續航工程”,推動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凱發K8旗艦廳、客運樞紐等交通運輸服務場站建設新能源充電設施。
(十八)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將“美麗城市”建設相關內容納入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通過實施城市更新,建立健全“美麗城市”評價體系。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提高設施覆蓋範圍。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重點實施“三清一改一建”工作任務,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改造。
(十九)加快構建碳達峰政策體系。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扎實推進碳達峰行動。加快編制碳達峰總體行動方案凱發K8旗艦廳,明確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目標任務和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按照“科學施策、先立後破”的原則,合理確定我省碳達峰實現路徑。研究出台各重點領域支撐方案凱發K8旗艦廳,啟動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retiyishu、工業行業碳達峰行動等碳達峰重點行動,構建全省碳達峰政策體系,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十)鼓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方面科研投入力度,將節能減排、生態保護、資源綜合利用、大容量儲能等列入省科技發展計劃年度項目指南。培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並積極向科技部推薦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孵化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利用國家、省內首台(套)政策支持首台(套)綠色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凱發。
(二十一)加強財稅支持。利用省級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和預算內投資,對符合條件的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環境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項目建設予以支持。繼續落實資源綜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環保項目等方面所得稅凱發app官方網站,、增值稅優惠政策凱發K8旗艦廳,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我省資源稅征收和水資源費改稅工作。
(二十二)健全綠色收費價格機制。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統一部署要求,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按照覆蓋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和污泥處理處置成本並合理盈利的原則,合理制定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健全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在全省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農村探索建立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節能環保電價政策,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繼續落實好居民階梯電價、氣價、水價制度。
(二十三)發展綠色金融。加快構建綠色金融發展體系,切實增強綠色金融服務經濟轉型發展能力,支持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企業提供綠色信貸支持,按季度開展吉林省法人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工作。鼓勵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加強對省內綠色產業企業的挖掘培育和上市宣傳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二十四)落實綠色標準、綠色認證和統計監測制度。落實國家各項綠色標準,嚴格節能標準實施與監督,加強節能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構建我省綠色標準體系。強化吉林省工業節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充分發揮委員會職能作用。落實國家綠色認證制度。加強能源生產、消費、流通等數據的採集、審核及評估,科學核算全省能源消費數據retiyishu,加強分析研究和監測。
(二十五)強化執法監督。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相關部門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職責,統籌執法資源和執法力量。健全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聯合調查、案件移送制度,加強部門銜接配合,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二十六)強化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增強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高度重視、重點部署、持續推動。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強化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及時總結分析工作進展retiyishu,重大情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各地政府要承擔主體責任,加強督促落實,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目標、分解任務,提出具體措施,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二十七)做好輿論宣傳。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和社會動員力度,結合全國節能宣傳週、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吉林生態日等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宣傳活動。利用傳統媒體主陣地和融媒體新平台,大力宣傳我省推動綠色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及時曝光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等方面的負面典型,引導企業、公眾廣泛參與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中來,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